关于和日本的关系,道歉和原谅这两个词,一直两家不可避开的话题。2025年6月,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中罕见地就二战历史公开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的歉意",这一表态在中日两国舆论场引发广泛讨论。与此同时,日本首相石破茂政府在对美关系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硬姿态,不仅公开拒绝美国提高防卫费占比的要求,更在贸易谈判中直指"实现零关税"目标。日本这一系列"向东道歉,向西硬刚"的举动,究竟是战略调整的真诚信号,还是大国博弈下的权宜之计?日本曾在中国犯下了大罪,遗忘是不能遗忘的,如果他们认真悔改,你会原谅他吗?
2025年6月,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中明确表示:"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我国对在那场战争中的行为多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这些历代内阁的立场今后也将是坚定不移的。但他的发言好像没有在网上掀起什么水花,官媒也没有什么报道。
演讲中,他一方面重申历史反省立场,另一方面强调"日本在过去80年里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了贡献",并希望中国理解日本作为"爱好和平的民族"的决心。一边不诚心的反省还一边给自己找补,反映出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矛盾心态——既不得不面对历史事实,又急于摆脱"历史包袱"的束缚。
这也是为何我们不理睬他的原因,他的这种矛盾感不仅在他身上体现,在在日本历史上也多次体现,他们总是在道歉、反悔中反复。是道歉还是反悔,就看他们是想要什么的利益了,所以这样的道歉也是没有诚意的。
其实对于要不要原谅日本,在一些人中一直存在争议。很多人认为,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战争的记忆和伤痛,绝非简单的历史教科书内容,而是深深烙印在民族集体记忆中的真实创伤。日本若希望获得中国的原谅,首先必须直面其历史罪行的严重性与特殊性,而非通过外交辞令轻描淡写地"翻篇"。在日本侵略中,他们的很多罪行是无法谅解的。
第一,侵华日军暴行的极端残忍性。日本在侵华期间犯下的罪行,仅南京大屠杀就有30万无辜平民惨遭杀害,而日军在山西寿阳县郭家庄将80名村民关入窑洞用机枪扫射,这样惨无人性的事情不少个例。更重要的他们用人进行残忍实验,把人不当人看,这才是他们没有人性,不值得原谅的。
第二,战后清算的不彻底性。与德国彻底去纳粹化不同,日本战后处理存在严重缺陷。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保下了日本天皇,这让他们从上都没有付出代价。蒋介石政府为换取冈村宁次在内战中的协助,放了他。最气人的是,日本到现在还给那些战犯烧香磕头! 这就根本不像真心认错的样子。算历史账只挑对自己有利的算,该清算的不彻底清算,结果就是整个日本社会,从来没像德国人那样,把自己在战争里犯的罪,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地反思明白过!
第三,历史认知的倒退与暧昧。虽然有一些日本官员有一丝反悔态度,但整个日本还是在漠视。从1995年明确承认"殖民统治和侵略"的村山谈话,到2015年仅表示"反省"而回避直接定性的安倍谈话,官方立场明显倒退。日本教科书中将"南京大屠杀"淡化为"南京事件",右翼政客甚至污蔑那些受害者是自愿的。而且大部分日本人认为他们对受害者已经做得够多了。这种社会集体记忆的扭曲,使日本的"道歉"缺乏持续的社会基础。
第四,现实行为的矛盾性。近年来日本加速突破和平宪法约束,推动强军扩武,表现出介入台海和南海问题的危险动向。这种一面"道歉"一面扩军的矛盾行为,难以让中国相信其反省的真诚性。日本网友所谓"中国为何不原谅"的疑问,恰恰反映出日本社会对自身历史责任与现实行为关联性的认知缺失。正如中国网友所言:"我们不是不原谅日本人民,而是不能原谅那些否认历史、美化侵略的日本右翼势力"。
当然也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总是表现出圣母的胸襟,说什么就要原谅的话,不过他们本质上可能也不能称之为中国人。
而针对石破茂的发言,我们怎么看呢?
但从现实政治和未来发展角度,中国对日本的态度也需要保持一定弹性和战略空间。在国际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完全拒绝原谅日本可能并非最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选择。因此对于石破茂我们也是这样的态度,看其行动,有利于我们的我们就合作,如果有不轨之心我们也不害怕。
从石破茂的各种行为来看,他发出这样的言论也不是第一次,但也具有反复性,具体就看他和美国的关系,日本和美国绑定的很深,当他想和美国争取利益,就会向我们靠拢,来向美国施压,而当他们和美国达成合作时,那他就会以美国马首是瞻。
中日之间历史问题太复杂了,不是“原谅”或“不原谅”这种选择题就能解决的。真正关键的问题在于:怎么原谅?原谅需要日本做到什么? 咱们看看德国二战后是怎么和邻国化解仇恨的,人家能成功和解,是因为满足了几个硬性条件。这些条件啊,就是检验日本是不是真心悔改、诚意够不够的“考试题”。光嘴上说“对不起”可不行,得看它实际行动能不能通过这些“考试”。
日本要把他们在战争中所犯罪行明确,不能用模棱两可的字眼形容。在他们整个社会和文献中都要明确历史事实。
日本政府得管管那些高官参拜靖国神社的事,最好学学德国,把那些战犯的牌位从供公众祭拜的地方挪走。在军事安全这块儿,日本得明确保证,绝不插手台海这些中国绝对不能让步的核心问题,也别搞大规模扩军,免得搞得亚洲大家伙儿都紧张兮兮地开始军备竞赛。说白了,光嘴上说“对不起”没用,实际行动得跟得上。要是一边道着歉,一边还做着伤害邻国感情、威胁地区和平的事儿,那这“道歉”谁信啊?听着就像空头支票!
虽然日本通过《旧金山和约》和双边协定履行了法律意义上的赔偿义务4,但对受害者个体(如细菌战受害者、慰安妇)的补偿仍不足。日本可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历史研究、受害者救助和文物归还工作8。这类人道主义举措虽不具法律强制性,但对修复感情创伤至关重要。
日本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加强近现代史教学,组织学生参观侵华日军暴行纪念馆,支持民间团体开展历史对话。只有当日本社会主流形成"反对战争、珍视和平"的集体记忆,而不仅停留在"核爆受害者"的悲情叙事中,中日的世代和解才有可能。
历史问题的最终解决,从来不是简单的"原谅"或"不原谅"能够涵盖。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全球秩序重构的大背景下,中日关系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成为影响亚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关键变量。中国对日政策需要更加复杂、多维的战略思维,既坚持原则,又保持灵活。
对日本"道歉"的理性回应应当是"听其言,观其行"。可以肯定金杉大使表态的积极意义,同时明确指出日本在历史教科书、靖国神社等问题上的不足。中国应支持日本国内反省力量,如"继承和发展村山谈话会"等团体8,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对于日本在贸易等问题上抵抗美国压力的行为,可给予适度呼应,但避免过早形成战略联合。
在安全领域,中国需明确红线,坚决反制日本介入台海、南海的企图,同时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建立有效的危机管控机制。对于日本扩军行为,既要揭露其背离"和平宪法"的危险性,也要避免过度反应导致地区紧张升级。中国可以提出构建"东亚和平合作框架"的愿景,将历史和解纳入更广泛的区域安全对话中。
最重要的是,中国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历史记忆传承机制,将抗战历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支持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培养专业的历史传播人才。只有当中国人民对历史有深刻、理性的认识,才能避免情绪化反应,形成成熟的大国国民心态。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德国与法国合编历史教科书的经验,推动中日学者共同研究敏感历史议题。
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在于,它既是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也是两个古老文明的对话;既有历史的阴影,也有现实的利益;既有难以化解的恩怨,也有无法割舍的联系。日本最近的"道歉"与"硬刚美国"举动,不过是这种复杂性的最新表现。对中国而言,关键不在于是否立即"原谅"日本,而在于如何以历史为鉴,又不为历史所困,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保持战略弹性,最终推动中日关系走向更加成熟、稳定的未来。
瑞和网-股票10倍杠杆-配资股票推荐-国内最安全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